倾斜实景三维模型生产、应用日益成熟的今天,真实、全要素的特性,促使其逐步破圈发展,但也因自身数据特性所限,当前除测绘及为各类应用平台充当基础底图数据稍显成熟外,在其他领域直接基于模型做进一步工程设计等应用,仍旧受限;“这其中有技术的问题,有软件生态的问题,也有行业结构上的问题”
当前模型成果的直接应用上虽然仍旧存在诸多限制,但其技术手段下获取的高密度摄影测量点云数据,却也存在不小的用武之地。
通过密集点云获取DEM
密集点云辅助单体化
除此之外,在电力领域,基于点云的应用更加广泛且由来已久;从早期的有人直升机搭载大型LiDAR设备实现定量化巡检,到无人机+LiDAR的巡检方法,再到现在倾斜摄影技术的加持,逐步迈向成本更低的、更普适的、周期更短的巡检作业方式。
对线路通道保护区内的障树隐患、交跨距离等进行安全分析
拍摄视频为主,针对线路周边的施工黑点、山火、滑坡、树障等通道隐患进行数据采集。
对杆塔的关键部位如销钉,线缆,螺母,绝缘子等信息进行采集
提到点云数据自然绕不开激光雷达技术,摄影测量从拍摄的影像中提取研究对象的信息,激光雷达通过激光脉冲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获取目标三维坐标点云,但二者的区别不只在于数据获取的方式不同,还包括其成本、精度、使用环境等。
至于两种方法哪个更好?
小编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在很多场合这两种技术都需要。
在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大疆为代表的无人机厂商,在逐步突破电磁环境干扰等障碍后,促使无人机电力巡检作业迎来强势爆发。
而无人机自动巡检的前提是具备高精度的三维底图数据,利用高精度的点云数据进行三维航线规划,可实现无人机在杆塔附近按照规范巡检路径移动,精准定位巡视重点。
在电力巡检中,相对主网输电线路杆塔来说,配网线路的杆塔普遍较为低矮,大多在 10 米至 20 米之间,再加上复杂的地形环境,使用多旋翼激光雷达作业风险较大且成本太高,如若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搭载雷达传感器,其飞行速度又过快,飞机太大,来回调头效率更低。
采用摄影(倾斜)测量的方式,使用高精度的无人机对杆塔线路进行航摄数据采集,并进行后处理,生成密集点云,基于此数据进行航线规划是一套低成本可复制无人机自动巡检方案,这其中快速高效的对海量超长带状照片数据进行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种超长带状且多植被的数据,WIT3D都能很好的支持,空三无需反复尝试,一键提交一次搞定。
对于精细化自动巡检所需密集点云数据,在即将推向市场的WIT3D的版本中得到了质的提升。
电力线清晰可见
城中村
基于下视影像的密集点云
结语:激光雷达也好,倾斜摄影(摄影测量)也好,两者皆是我们实现目标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的高效获取,低成本的普及化都是广泛适用的基础,新技术在发展,在进步,也在融合,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依旧在努力探索。